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抗癫痫协会创新与转化专委会
2022-03-25

执笔(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前后)季涛云、姜玉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蒋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梁树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钱若兵(安徽省立医院),邵晓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尹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玉琴(天津市儿童医院),赵国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周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丹(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朱遂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邹丽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通信作者:姜玉武,Email:jiangyuwu@bjmu.edu.cn


正   文

Lennox-Gastaut综合征(Lennox-Gastaut syndrome,LGS)是一种儿童期发病的严重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1]。LGS的主要特征为多种癫痫发作类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广泛性慢的棘-慢复合波(1.5~2.5 Hz)和智力障碍/发育迟缓(Intellectual disability/developmental delay,ID/DD)[1-2] 。超过 90%的 LGS患儿为药物难治性癫痫[3],预后差,很难达到癫痫无发作 [4]。新的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的研究为 LGS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LGS发病率为 0.1~0.28/100000[1],在欧盟[5]、美国[6]均被纳入罕见病目录。国外已有针对 LGS的专家意见发布[4,7],但国内目前仍缺乏专门的 LGS诊疗相关专家共识或指南。因此,由中国抗癫痫协会创新与转化专委会专家牵头,邀请国内知名儿科、内科、外科相关专家代表,根据近年来国内外 LGS临床实践及相关文献,共同制定本共识,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 LGS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使更多 LGS患者获益。



 共识制定方法

在共识形成过程中,充分参考中国抗癫痫协会、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美国癫痫协会(American Epilepsy Society,AES)、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编著的癫痫指南的推荐意见,同时又检索了国内外专业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 PubMed、Embase等)中截至 2021年 8月的相关证据。本共识参照 AAN/AES癫痫指南的补充材料所述证据等级(表 1)和推荐意见类别(表 2)对研究证据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类[8]。


表 1 证据等级

img


*注:在等效性试验中,Ⅱ级证据需要Ⅰ级证据中的e1~e3条。如果3条缺失任何1条,该等级将自动降为Ⅲ级**客观结果测量:不太可能受观察者(患者、主治医师、研究者)的期望或偏倚(如血检、管理结果数据)影响的结果测量


表 2 推荐类别


img


*在例外情况下,如果1)符合所有标准,2)影响程度大(相对改善率>5,置信区间下限>2),则一项令人信服的I级研究可能足以满足“A”类推荐



 LGS概述

2.1 流行病学

中国目前尚缺乏针对 LGS流行病学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根据国外文献报道 LGS发病率为 0.1~0.28/100000,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 2/100000[1]。在所有癫痫患者中,LGS占比 1%~2%[9],在儿童癫痫患者中,LGS占比可达 4%~10%,多发生于 1~8岁儿童,以 3~5岁最多见,男孩较女孩更常见[2,3,10]。LGS是一种年龄相关性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与婴儿痉挛症关系密切,部分 LGS从婴儿痉挛症演变而来[2]。


2.2 病因与临床表现

LGS病因复杂多样,65%~75%的患者病因明确,如脑发育异常、围产期脑损伤、遗传代谢病、基因突变等[9]。


LGS主要表现为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和智力障碍/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多呈进行性加重[2]。


多种癫痫发作类型: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有强直发作、不典型失神及失张力发作,也可有癫痫性痉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局灶性发作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等[2]。最常见发作类型的表现如下:①强直发作:出现在睡眠期,表现为躯体中轴、双侧肢体近端或全身肌肉持续性的收缩,肌肉僵直,没有阵挛成分,通常持续 2~10 s,偶尔可达数分钟[2] 。强直发作是 LGS最常见(占 80%~100%),也是最有特征性的发作类型[11];②不典型失神发作:表现为短时间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伴有运动症状(如自动症等),发作持续可能超过 20 s[2];③失张力发作:表现为头部、躯干或肢体肌肉张力突然丧失或减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仅有点头动作,重者则可导致站立时突然跌倒[2],失张力发作可导致头部严重损伤;④跌倒发作:跌倒发作易导致反复的外伤,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12],包括多种癫痫发作形式如强直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⑤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是 LGS常见的发作形式,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语言及动作减少。EEG表现为 2~3 Hz高波幅棘慢复合波、慢波持续放发。在 EEG监测的情况静脉给予苯二氮䓬类药物后放电及临床得到改善则支持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13]。


ID/DD:20%~60%的 LGS患者在诊断时存在明显的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常进行性加重,研究发现在发病 5年内,75%~99%的 LGS患者都会存在严重的智力问题[9]。


2.3 辅助检查

EEG,尤其是睡眠 EEG对于 LG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头颅影像学,尤其是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血尿代谢检查、遗传学方面检测对于寻找 LGS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EEG:LGS的 EEG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异常,发作间期 EEG异常及发作期 EEG异常。①背景活动异常:多表现为频率减慢,节律差或表现为弥漫性 θ频段慢波;②发作间期弥漫性 1.5~2.5 Hz慢棘-慢复合波:弥漫性慢棘-慢复合波有时有左右交替不对称现象,无明确定侧、定位意义。但是若持续不对称,有定侧、定位价值,提示可能存在一侧结构方面的异常;③睡眠中阵发性棘波节律:此种表现是 LGS最具有特征性的 EEG改变,多出现于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表现为 10~20 Hz低-高波幅的快节律爆发,持续 0.5~10 s不等,若是时间持续 5 s以上,可伴有强直发作。发作间期弥漫性 1.5~2.5 Hz慢棘-慢复合波(图 1)和睡眠中阵发性棘波节律(10~20 Hz)(图 2)是诊断 LGS的必不可少的 EEG特点[4]。


img


图 1 清醒期弥漫性慢棘-慢复合波



img


图 2 睡眠中阵发性棘波节律


头颅 MRI:头颅 MRI对于寻找导致 LGS的病因(如脑肿瘤、皮质发育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围产期脑损伤等)(图 3)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img


图 3 LGS 患儿的头颅MRI

a. 右侧额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FCD);b. 围产期脑损伤导致的双侧后头部软化灶


遗传学检测:LGS的遗传性病因具有高度异质性,近年来发现 CHD2、DNM1、CDKL5、SCN1A、 SCN2A、SCN8A、GRIN2B、ALG13、GABRB3、 STXBP1等多个基因突变可导致 LGS[3-4]。通过遗传学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减少不必要的检查[4]。目前遗传学检测的方法包括:一代测序、二代测序遗传检测、染色体芯片(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测、高通量测序检测 CNV(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e,CNV-Seq),染色体核型分析等。LGS的遗传性病因具有高度异质性,若无明确表型指向某一特定疾病(如结节性硬化),建议行患儿及其父母的三人家系全外显子组(Trio-based whole exome sequencing,Trio-WES),若患儿除 LGS的表现外尚伴有其他表型如多发畸形或者合并中重度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疾病,建议同时行 CMA或 CNV-Seq检测,如考虑环形染色体 20、染色体平衡易位等染色体芯片不能识别的染色体异常,加做染色体核型分析。



 诊断

根据病史、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及 EEG,诊断 LGS并不困难,具有以下特点可诊断 LGS:①难以控制的多种癫痫发作形式:强直发作(睡眠中)、失张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其中睡眠中的强直发作是 LGS最常见、最具有特征性的发作类型,癫痫发作常常难以控制;②特征性 EEG表现:发作间期弥漫性慢棘波复合波(1.5~2.5 Hz)及睡眠中的棘波节律;③智力障碍 /发育迟缓,常伴行为异常。但在临床工作中会碰到以下难题:①疾病早期 EEG表现尚不典型,如果出现了多种发作形式尤其是有强直发作或失张力发作时,要注意 LGS的可能性,应该动态监测 EEG;②发作类型识别困难:如睡眠中的强直发作,有时仅表现为躯干、肩部、颈部或面部短暂强直,难以被人发现,视频脑电图(VEEG)对于识别此种发作具有重要作用[14]。当患者认知受累明显、对外界反应下降,且 EEG间期表现为慢棘慢复合波时,识别不典型失神发作较为困难[4]。



 鉴别诊断

需要与 LGS进行鉴别诊断的癫痫综合征如表 3所示。


表 3 LGS 的鉴别诊断


img




 LGS的治疗策略

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针对病因的特定治疗,是提高 LGS无发作率的关键。导致 LGS的病因复杂多样,可以是遗传性、代谢性病因,亦可为结构性病因,明确病因对于精准治疗、提高疗效非常重要。比如对于结构性病因所致的 LGS患者,经过多学科严密术前评估,其术后可达到较高的无发作率(51%)[15]。


但是,多数 LGS患者无特效的治疗手段或药物,预后较差,实现癫痫无发作较为困难,因此多数患者的治疗目标应该是抑制或减少更多致残性癫痫发作类型的频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4]。在选择治疗计划之前,应与父母/监护人以及患者(如果可能)商定治疗目标。从长远来看,生活质量的评估比癫痫发作更为重要,认知表现和行为的标准化测量也非常重要。应对治疗计划进行定期评估[4]。


【推荐意见一】尽可能明确 LGS病因,并且基于病因制定治疗策略。


LGS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生酮饮食和癫痫外科治疗,根据癫痫外科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切除性手术、离断性手术(如胼胝体切开术)、神经调控性手术[1]。


5.1 药物治疗

目前 LGS相关高质量的药物治疗证据有限,国内关于 LGS高质量的药物研究更少。2013年 Hancock等[16]对既往发表的关于 LGS的随机对照试验药物添加治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研究发现没有一种药物在 LGS的药物添加治疗中更有效,拉莫三嗪、托吡酯、芦非酰胺和非尔氨酯作为添加治疗都有一定效果,氯巴占对跌倒发作有一定效果。国内外指南、研究推荐 LGS的药物治疗方案:丙戊酸作为一线药物,拉莫三嗪、托吡酯、芦非酰胺、氯巴占、大麻二酚等可作为添加治疗药物[1,2,8]。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芦非酰胺、氯巴占和大麻二酚均未在中国大陆上市,因此,针对 LGS最优的 ASMs治疗需根据国内外指南、药物临床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现将治疗 LGS的抗癫痫发作药物总结如下。


5.1.1 丙戊酸钠

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是第一代 ASMs,作用机制复杂,涉及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钙通道等[17],是一种广谱 ASMs,对多种癫痫发作有效[1]。VPA对 LGS患者的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和失张力发作有效[18]。一项非对照观察性研究中共纳入 336例癫痫患者,其中 38例为 LGS患者,VPA作为单药治疗或与其他 ASMs合用,8例(21%)达到完全无发作,21例(55%)癫痫发作减少 50%以上[19]【Ⅳ级证据】。VPA已获得中国指南[2]、NICE指南[20]和 SIGN指南[21]的一线推荐。许多专家也一致认为,VPA应该是儿童新发 LGS的一线治疗选择[4,18]。VPA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肝毒性(尤其在 2岁以下的儿童)、血小板减少等。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妊娠安全分级 D级,可能导致神经管畸形及新生儿出血。专家推荐:VPA是儿童 LGS的一线治疗药物。


5.1.2 拉莫三嗪

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是广谱的第二代 ASMs,其作用机制主要与钠离子通道相关。一项关于 LTG添加治疗的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安慰剂)研究中,共纳入 169例 LGS患者(3~25岁),共治疗 16周,在不典型失神发作、跌倒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和所有癫痫发作中,与安慰剂相比均显示出了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2]【Ⅰ级证据】。一项包含 20例 LGS患者的随机、双盲、交叉研究也证实 LTG在 LGS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23]【Ⅰ级证据】。LTG是中国指南、 NICE指南、SIGN指南推荐的 LGS首选添加治疗药物之一 [2,20-21]。LTG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头晕、头痛、困倦等,皮疹是最常见不良反应,但是出现严重过敏的风险很低,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发生率为 0.09%,在应用 LTG时要严格按照要求逐渐加量[24]。A级推荐:LTG作为 LGS的添加治疗。


5.1.3 芦非酰胺

芦非酰胺(Rufinamide,RUF)是第三代 ASMs,其作用机制主要与钠离子通道相关。RUF分别于 2007年和 2008年被欧盟和美国批准用于 LGS的治疗[1]。在一项 RUF作为添加治疗用于 LGS患者(N=138,4~30岁)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RUF治疗总发作和跌倒发作的有效率(总发作频率至少降低 50%)分别为 31.1%和 42.5%[25]【Ⅰ级证据】。一项针对 59例 LGS患者(4~30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RUF作为添加治疗,跌倒发作和总发作频率分别降低 24.2%和 32.9%[26]【Ⅰ级证据】。AAN/AES指南推荐 RUF作为添加治疗,获得 A级推荐[8]。中国指南、NICE指南、SIGN指南推荐 RUF是 LGS首选的添加治疗药物之一[2,20-21]。RUF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食欲降低、嗜睡和呕吐等[25-26]。A级推荐:RUF可作为 LGS的添加治疗。


5.1.4 托吡酯

托吡酯(Topiramate,TPM)是第二代 ASMs,具有多重作用机制。2001年 FDA批准 TPM可用于 2岁及 2岁以上 LGS患者的添加治疗。一项 TPM作为添加治疗用于 LGS患者(N=98,1~30岁)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跌倒发作,TPM组平均每月发作率的中位数百分比下降 14.8%,而安慰剂组升高 5.1%(P=0.041),对于主要癫痫发作(跌倒发作和强直-阵挛发作),TPM组平均每月发作率的中位数百分比下降 25.8%,安慰剂组升高 5.2%(P=0.015)[27]【Ⅰ级证据】。此实验结束后,97例进入开放性研究,此研究持续 6个月,研究发现 55%的患者跌倒发作减少≥ 50%,15%的患者无跌倒发作[28]。国内多个研究表明 TPM作为初始药物或添加药物治疗 LGS均有较好的疗效[29-31]【Ⅲ级证据】。中国指南和 NICE指南推荐 TPM是 LGS添加治疗可以考虑的药物[2,20] 。TPM是 AAN/AES指南的推荐用药[8]。SIGN指南推荐 TPM是 LGS治疗的添加治疗药物[21]。TPM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认知异常、闭汗、食欲减退等[27]。B级推荐:TPM可作为 LGS的添加治疗。


5.1.5 大麻二酚

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分别于 2018年和 2019年获得美国和欧盟批准作为LGS的添加治疗[1] 。GWPCARE3研究(n=225,2~55岁)和 GWPCARE4研究(n=171,2~55岁)是 CBD的两项关键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研究,两项研究证实了添加 CBD治疗 LGS可显著降低跌倒发作和总的癫痫发作频率[32-33]【Ⅰ级证据】。CBD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嗜睡、食欲下降、腹泻、发热和呕吐[32 -33]。A级推荐:CBD可作为 LGS的添加治疗。


5.1.6 非尔氨酯

非尔氨酯(Felbamate,FBM)是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第二代 ASMs。已在美国获批治疗 LGS,但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临床应用并不多,也因此尚未被欧盟批准治疗 LGS[1]。一项 FBM作为添加治疗用于 LGS患者(n=73,4~36岁)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显示,FBM治疗患者的失张力发作频率降低了 34%,癫痫发作总频率下降 19%[34]【Ⅰ级证据】。中国指南推荐 FBM是 LGS治疗可以考虑的药物[2]。B级推荐:FBM可作为 LGS的添加治疗,但是应高度警惕其严重的不良反应。


5.1.7 氯巴占

氯巴占(Clobazam,CLB)是一种 1,5-苯二氮䓬类药物,增强 GABA对神经元兴奋性的抑制作用。在一项包含 238例 LGS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将受试对象分为低剂量组[0.25 mg/(kg·d)]、中剂量组[0.5 mg/(kg·d)]、高剂量组[1 mg/(kg·d)]和安慰剂组。研究发现发作减少 50%的比率分别为 43%、59%、78%和 32%。与安慰剂组相比,高剂量组跌倒发作发生率明显下降(12.1% vs. 68.3%,P <0.000 1)[35] 【Ⅱ级证据,<80%的受试者完成了此项研究】。CLB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发热、嗜睡、流口水和便秘等。C级推荐:CLB可作为 LGS的添加治疗。


5.1.8 其他药物

虽然无随机对照研究,一些前瞻性和观察性研究发现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 LEV)、唑尼沙胺(Zonisamide,ZNS)、吡仑帕奈(Perampanel,PER)等在治疗 LGS中也具有较好的疗效[36-39]。LEV是第二代 ASMs,其作用机制主要和突触囊泡蛋白(Synapticvesicle protein 2A,SV2A)相关。韩国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 LEV 对 LGS的多种发作类型均有效,该研究的 55例患者中有 32例癫痫发作频率下降> 50%,15例在观察期间达到无发作,且药物的耐受性较好[36]【Ⅲ级证据】。ZNS 是第二代 ASMs,在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评估了 ZN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研究包括 62例年龄在 6 月龄~18 岁之间的 LGS患者,接受 ZNS添加治疗至少 12个月。研究发现 ZNS有效且耐受性良好,4.8%的患者达到无发作,癫痫发作减少≥ 50%为 46.8%,不良反应多为暂时性的,无因不良反应停药的病例[37]【Ⅲ级证据】。PER 是第三代 ASMs,是非竞争性的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AMPA)受体拮抗剂。2017年 Auvin 等[38]将 PER作为添加药物治疗 13例 LGS患儿,初始剂量为 2mg/d,平均剂量为 6mg/d,平均随访时间为 10.8个月,研究发现 69.2%的患儿发作减少 50%以上。研究过程中药物耐受性好,无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患儿【Ⅲ级证据】。


5.1.9 不适合使用的药物

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奥卡西平、普瑞巴林、替加平及氨己烯酸均无证据显示对于 LGS有效,而且可能加重癫痫发作[20]。


【推荐意见二】VPA是治疗 LGS的一线药物,若无效首选添加 LTG、TPM。如果后期能够获批上市,RUF、CBD、FBM、CLB可作为添加治疗选择。若添加治疗仍无效或不能耐受,可考虑的其他 ASMs包括 LEV、ZNS、PER等药物。应避免使用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奥卡西平、普瑞巴林、替加平及氨己烯酸。LGS的非药物治疗已被证实有效,临床可根据患者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5.2 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一个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的饮食,适应症包括难治性癫痫、葡萄糖转运体 I缺陷、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2]。一项中国回顾性研究中,47例接受生酮饮食治疗的 LGS患者的 3、6个月有效率(总发作频率至少降低 50%)分别为 48.9%、52.5%,6个月无发作率为 10%[40]【Ⅳ级证据】。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中,20例 LGS患者接受生酮饮食治疗,18个月保留率 75%,有效率(总发作频率至少降低 50%)40%,无发作率 15%[41]【Ⅲ级证据】。一项美国回顾性研究中,71例 LGS患者接受生酮饮食治疗 12个月,有效率(总发作频率至少降低 50%)为 44%[42]【Ⅳ级证据】。


5.3 外科治疗

对 LGS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早期较多学者认为 LGS的发病机制来源于脑干,不适宜手术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癫痫外科医生只采取一些姑息性术式如胼胝体切开术来减少 LGS患者的癫痫发作[10]。随着对 LGS研究的深入以及影像技术在致痫灶定位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皮层在 LGS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43]。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可通过外科手术来改善 LGS患者的癫痫发作及预后[15,44-46]。根据癫痫外科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切除性手术、离断性手术(如胼胝体切开术)、神经调控性手术(如迷走神经刺激术)。


5.3.1 切除性手术

LGS患者的切除性手术通常推荐有结构性病因且病灶主要在一个半球或结节性硬化症的患者[1]。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是手术的关键,通过严格、规范的多学科术前评估决定是否实施切除性手术,评估流程如图 4。一项观察 LGS患者切除性手术长期结局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45例患者(50.0%)达到无癫痫发作[44] 【Ⅳ级证据】。Lee等[47]总结了 27例采用病灶切除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 LGS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33个月,术后 16例(59%)患者预后达到 EngelⅠ级【Ⅲ级证据】。丁平等[46]纳入 14例采用切除性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 LGS患者,其中左侧大脑半球切除术 1例,单脑叶切除术 9例,多脑叶切除术 4例。术后 1年和 3年的癫痫无发作率为 64.3%和 57.1%【Ⅲ级证据】。Douglass等[15]总结了多个癫痫中心的数据后发现,术后的发作率与手术时患者的年龄相关,5岁以下的 LGS患者接受癫痫灶切除术的预后最佳,5岁以下接受手术的患者约 80%达到 EngelⅠ,而 5岁以上接受手术的患者达到 EngelⅠ的比率约 40%。故对于药物难治性 LGS,及早行规范的多学科评估对于部分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img


图 4 药物难治性LGS 患者外科术前评估流程图

注: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MEG:Magnetoencephalography,脑磁图;VBM:Voxel-based morphometry,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NS:Vagus nerve stimulation,迷走神经刺激术;*内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酮饮食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非外科治疗



5.3.2 胼胝体切开术 

胼胝体是半球间最主要的联系纤维,切断该纤维可以使失张力发作、跌倒发作、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等患者明显受益[2]。一项立体定向激光胼胝体前部切开术用于 LGS患者(11~52岁)的研究显示,10例患者中有 6例(60%)癫痫发作减少 >80%,其中 2例(20%)无癫痫发作,8例(80%)患者的跌倒发作减少了 80%以上,其中 5例(50%)患者无跌倒发作[48]【Ⅲ级证据】。一项针对 60例学龄期 LGS儿童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进行前胼胝体切开术的患者在随访 1年、 2年和 5年的无发作率分别为 17.4%、13.0%和 8.7%[49]【Ⅱ级证据】。一项近期荟萃分析比较了 LGS患者中胼胝体切开术与生酮饮食的疗效,间接比较结果显示,胼胝体切开术在减少 LGS患者发作频率方面比生酮饮食更有效[50]。


5.3.3 迷走神经刺激术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方法,由植入的螺旋电极连接到脉冲发生器对迷走神经进行间歇性电刺激,有一些证据表明对 LGS有效[1]。迷走神经刺激术适用于不适于外科切除性手术或不接受开颅手术、且药物难以控制发作的癫痫患者[2]。针对 17项研究(480例 LGS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54%的患者对迷走神经刺激术辅助治疗有效,且治疗方案耐受性良好[51]。


【推荐意见三】LGS的非药物治疗已被证实有效,临床可根据患者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总结

LGS是一种婴幼儿期及儿童早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脑病,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多重危害。本共识结合了国内外最新诊治研究进展和相关指南共识,提出了具体推荐的规范化诊治方案,以期促进我国 LGS诊治水平的提升。


声明 随着用药经验及临床研究样本的逐渐扩大,本共识在发展中必然会表现出其在 Lennox-Gastaut综合征诊治方面的局限性。为此,专家组将与时俱进,继续跟进相关研究证据,并及时更新指南。本共识仅供临床医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参考,但不作为法律依据及临床诊治准则,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和患者自身状况。专家组不承担应用共识产生不良后果的任何法律责任。本共识为采用系统评估的方式,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总结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之后形成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服务的推荐意见。专家组人员与所提及的相关医疗及药物机构并不存在利益往来,同时,此共识是所有专家组人员基于平等、互助、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制定的,参与制定的人员之间不存在业务及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