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地板时间疗法

提恩如
2016-06-22

  地板時間療法主要包含三大領域

  跟隨孩子自發性的引導,發展出適切的社會互動

  半結構化的問題解決模式

  整合孩子感覺動作及視覺空間的能力

  在進行地板時間療法的時候,經常考慮的是一對一的模式,尤其在初期建議每週可以進行20至40個小時,透過以關係為主軸的互動,協助孩子從基礎的里程碑往上爬升。成人透過孩子有興趣的玩具及遊戲來拓展複雜性及其他發展性的目標,努力促進其整體性的發展,孩子語言、認知及情感、社交能力的學習,都是透過這樣情感交流的互動關係中學習,而家長本身就是最好的互動人選。

  DIR模式設定了6個發展的里程碑

  (第一階)

  幼童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穩定自己,及分享注意力。

  一開始,我們必須要非常仔細的觀察小孩,他的觸覺敏感度,他的視覺,聽覺,他是一個過度敏感的孩子,還是需要很多刺激的孩子,他靠什麼來穩定自己,什麼會讓他脫序。

  如果把小孩看成兩面,一面是能夠分享專注,一面是自我專注,我們要的,是孩子的分享專注贏過他的自我專注,在他無礙於分享注意力之前,我們必須避免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自我專注上。

  (第二階)

  第二階,是建立互屬關係。

  互屬關係,可以從小孩的行為看出來,他跟我們的眼神接觸,笑容,他的溫暖,還有小孩跟我們互動時,眼睛裡閃過的,如星燦空般的光芒。

  這種時候,是孩子跟我們彼此馴養,歡迎我們進入他世界的時候,關鍵是我們必須保持住這魔幻般的時刻,而保持的方法,是回應跟交流,並且回饋給孩子等量的溫暖,如果我們太過壓迫太過堅決,小孩會更容易失序及發怒。

  (第三階)

  幼兒發展的第三階,是自發性,簡單的雙向溝通。

  一開始小孩會使用姿勢及肢體動作溝通,然後,才會進展到語言,這裡的例子是,孩子會拉著你去拿他要吃的,玩他想玩的,在這個階段,有時我們必須採取主動,開始跟孩子玩一些他喜歡玩的遊戲,關鍵是把主動權轉到孩子手中,而不總是我們對著孩子做些什麼。這是一個很不容易改變的習慣,但是,也是一個我們必須經常提醒自己"要改變"的習慣,一般情況下,我們只要把腳步放慢,把手放開,看著孩子,就可以達到退一步的目的了。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把小孩舉起來飛高高,轉圈圈,跟他玩的時候,我們知道小孩玩的很開心,然後我們必須要停下來退一步,讓孩子對我們做工,這是幫助孩子步向更多互動的基本前提,孩子必須有主動權。

  (第四階)

  第四個階段,是社會性的共同解決問題。

  一旦小孩能跟我們互動了,我們就要開始給他一點挑戰,也就是說,把互動轉個彎,讓孩子多走兩步,在這個時候要記住的事情是:如何讓我們的挑戰好玩,有趣,具引誘力。有兩個基本的技巧可以用,那就是:當個好玩的障礙物,還有裝傻。比如說,孩子在溜滑梯,他的目標是由滑梯頂到滑梯底,那麼,我們可以在半途擋住他,把自己當成一個障礙物,孩子必須要用語言或動作跟我們交涉他想做的事,而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的得到不同的溝通循環,拉長互動,為共同解決問題做暖身操。

  另一個技巧:裝傻。例子是,明知孩子要黃球卻給他白球,這是一個逼著小孩必須明確告訴我們他要什麼的機會,也是一個介紹新語言的機會,問孩子問題,讓他拓展互動。

  通常,大部分時候,我們在小孩想要做的事上只能得到極有限的溝通循環,但是,假如我們在這之中加入挑戰,那麼,很容易就能增加循環的數量,同時可以拓展孩子的創造力跟增加挫折容忍度,假如我們依著小孩的興趣設下這些挑戰,小孩會比較樂意多走一步來達到他的目的。

  (第五階)

  第五階,是自發性及有意義的使用語言,這跟唱名式的字彙及背誦式的語言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有意義的使用語言,基本上,就是把小孩知道的字彙跟行動及帶感情的事件聯結起來。

  這裡的例子是"高"這個字,動作是把小孩舉起來,情感是小孩想被舉高拿一樣他想要的玩具,這三件事情,是幫助孩子有意義及具意圖使用語言的要素。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三個地方使用語言,第一個地方是實像的世界,比如說,"我要吃飯",第二,想像力,"我的鴨寶寶餓了",最後,把語言跟情感連在一起。在這三個地方使用語言的能力具備了以後,我們才可以自在的與身處的環境交流,當情感幫助我們穩定自己的時候,抽象思考及想像力會幫助我們完成學業,拓展自我。

  藉著語言中帶情感的這一面,我們的孩子可以把訊息跟他的沮喪連接起來,告訴你說,"不要再鬧我,我要生氣了!",而不是整個人關機不理睬你也不跟外界接觸,帶感情的使用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第六階)

  幼兒發展的第六階,是邏輯性的整合想法,並且能夠回答"誰","是什麼","什麼時候","在哪裡",以及"為什麼"這些問題,當回答以上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幫助他合邏輯的把想法連接起來,比如說,小孩告訴你,"下去",你要問他,"下去哪裡?","下去滑梯嗎?",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更有邏輯性,更明確。

  在這個階段,"為什麼"會是最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最抽象,一開始我們要避免問孩子"為什麼"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開始問"是什麼","誰",甚至"在哪裡"這些問題,最後最後,問"為什麼"的時候就會到來。

  當我們幫助孩子整理他的想法,幫助他更具邏輯性的時候,可以給他選項,不用一直不停的讓小孩選(特別是他完全可以回答我們問的問題時)。一開始,問孩子他可以自主回答的問題,"現在我們要做什麼?",或是,"我們要去哪裡?",如果小孩沒辦法回答,再給他選擇,"現在要舉高還是舉低?","我們要去溜滑梯還是坐椅子?",這樣問的話,小孩可以幫助我們決定,而我們幫助小孩聚攏他的念頭,並且給他一個如何使用這些想法的框架,美妙的事情是,很多想法已經在那裡了,在孩子小小的腦子裡,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表達出來。

  地板時間的基本方針

  。。。在玩耍的時候,不要只想著教導孩子(字母,顏色,形狀…),這會擾亂地板時間的進行。(deFaria)

  -舒適且具吸引力的環境。

  -發展建構:分享式注意力,融入式互屬,以及交替的互動---你/妳是孩子的第一個玩具。

  -加入孩子,由他自發的興趣開始拓展。

  -注意孩子的學習特性(視覺學習,聽覺引導,本體覺輔助…)。

  -利用具感官性的環境來哄誘孩子,引誘他,並培養助長他的想法與想像。

  -對孩子的動作加入聲效或你的動作,讓他體會到比他自己一個人玩時更大更寬的經驗。

  -鼓勵主動,促發自動,創造驚喜,找到新奇。

  -挑戰孩子做出選擇。

  -避免問孩子答案為是或不是的問題,避免問必需得到孩子許可的問題。

  -打開及關上溝通循環圈,製造持續且流暢的互動。

  -不要忽略姿態與手勢的力量。

  -問自己:這個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不要跟孩子做益智問答,加入他,找到他的意圖。

  -幫助孩子做到他想做的(以進一步退兩步的方式)。

  -將孩子所有的行為視為有意圖,有目的(付予行為意義)。

  -問自己:對孩子來說,這個活動有沒有意義?

  -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

  -用你的情緒(情感)加深孩子預測,預期,適應的能力。

  -不要只想到孩子的感官經驗跟感覺刺激,也要考慮到他會如何整理這些經驗,我們要怎麼樣用”我自己”跟”我跟他的互動”來幫助孩子腦部的統整,比如說,加入聲音,使視覺訊息更有意義。

  -以玩耍的方式加進障礙物,當障礙物,裝傻。

  不要突然把障礙物放上去,或突然擋在小孩前面,給他一點預告時間,用音效或慢動作這些比較玩樂的方式,在過程中得到互動的機會,裝傻的話,不要裝太傻。

  -拓展,拓展,拓展---延長互動,故意做錯,聽從,干擾…

  故意做錯跟干擾比較會讓小孩生氣,在孩子喜歡跟我們玩,也習慣我們裝傻(或不馬上滿足他的要求)後再開始這些阻礙性比較大的做法,一面預告一面做錯,或先問孩子"跟正在從事活動有關的選項(具反差性,比如說:我要用手拿籃子還是用頭拿嗎)",比較不會讓他反應不過來。

  -不要接受孩子的拒絕。

  這並不是說,他把我們推開的時候我們要說,"不行,我是不接受拒絕的,你一定要跟我一起互動"。

  有點像是,對孩子的拒絕做出創意反應的意思,比如我們要跟孩子玩,他說不,或把我們推開,跑到孩子的另一邊,說那可以在這邊跟你玩嗎?再推開,躺在孩子腳邊說那可以躺在地上跟你玩嗎?耍一點賴,一點好笑,挑戰小一點。

  -挑戰孩子做預測。

  不要給孩子太難的問題,要他預測很小的事。

  -挑戰孩子,讓他說明意圖,解釋原因,說服你。

  一開始,在發生什麼事或孩子做出選擇後問他,真的嗎?你確定嗎?慢慢進到幫他複述一遍他的選擇或做法,然後問他一個小原因小理由的程度,孩子如果回答,複述他的回答,步驟要很小,慢慢來,盡可能從有視覺線索的活動開始。

  -享受與友伴玩耍的快樂(HaveFUN!!)。

  溝通跟互動,都要有樂趣,好玩,才會有動力,一開始,我們的小孩,能玩的點子不是太多,很難抓住他的心,所以很容易開始玩一些教他東西的活動,這是蘋果,這是橘子什麼的,小孩很容易溜走,玩的東西對孩子要有意義,用他能了解的話跟動作,還有,我們要能樂在其中。

  DIR/floortime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避免挑戰孩子到他挫折過大,於是開始大哭發火的地步。

  把最後一點"享受與友伴玩耍的快樂"放在心上,節奏放慢一點,步驟調小一點,視互動的內容跟孩子的反應來調高或調低我們對他的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