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专题:ABA干预自闭症的基本名词解释及例子

2016-07-13

  行为分析

  行为分析是进行干预的前提,我们要分析孩子为什么进行不合适的行为。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为四种

  1. 别人的关心,注意。

  比如,妈妈在忙自己的事情时,小朋友可能用叫“妈妈”或者尖叫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2. 得到心仪物品或活动

  比如,尖叫是为了可以玩玩具

  3. 逃避

  逃避一个不喜欢的要求,事物,或环境

  比如,小朋友被要求和别人打招呼,他哭了就不用练习打招呼了

  4. 感官,自动

  比如咬指甲只是因为咬起来感觉很好,或者转圈,或者舞动双手,让自己感官得到满足

  ABC记录表

  在我们注意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要记录他的起因,行为,结果来做行为分析

  起因(antecedent)

  起因是不良行为之前发生的事情,它直接导致或促使了不良行为

  起因可以是一个动作:比如小朋友推了自己一下

  可以是一个事情:比如老师要求清理玩具

  可以是一个环境,状态:比如隔壁不停地传来噪音

  行为(behavior)

  行为是孩子的行为,它要被客观,诚实,量化的记录

  比如:孩子说“不要”,哭了,推开妈妈的手,把玩具扔在地上

  而不是:孩子发脾气,或者孩子心情低落

  谁知道发脾气是什么情况呢?心情低落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记录是只写下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而不是我们猜测的孩子的心理活动

  无论谁看到记录的起因,行为,结果,都应该对当时的情况有同样的认识

  结果(consequence)

  结果是孩子行为之后发生的事

  比如:妈妈说“别哭了”并把玩具给小明

  或者:妈妈无视了小米的哭声,等小明平静后,让小明用语言表达要求,然后把玩具给他。

  这里,“无视”也要记录,因为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

  起因,行为,结果就是我们记录的abc数据。通过起因,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什么导致了不良行为,也就是不良行为的功能。通过结果,可以看出不良行为的目的是否达到,如果达到,那么不良行为被强化。反之被弱化。

  举个例子

  老师说:该收拾玩具了,我们要玩别的游戏。小明大声尖叫。老师说“小明,你叫什么?吵死了别叫了”。 老师把玩具捡走。

  老师想改变小明爱尖叫的不良行为。老师做了abc记录

  起因:老师要求小明收拾玩具

  行为:小明尖叫

  结果:老师语言要求小明停止尖叫,捡走玩具

  起因是老师要求小明做某事,那么不良行为的功能则是逃避任务(逃避收拾玩具)

  结果是老师把玩具捡走,小明不用收拾。目的达到,小明的尖叫被强化,日后尖叫的可能增加。


分享